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类前行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叠加前行力量的历史。在历史的大幕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事关国家兴衰、情系民生休戚的赤子之心千百年来闪着耀眼的思想光辉,它照耀着后来人不断从历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精神的力量。用当下的眼光来看,这部被人称之为“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的史著,更是一部充满着中国智慧的管理学教科书。《资治通鉴管理课》一书,以一个高级管理者的眼光,从《资治通鉴》里精心诠释一百多位先人修己安人、治国安邦、明道悟理的故事,这些故事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更值得我们细细体会管理的内涵和魅力。
 
支撑我们前行的传统文化,深藏着中国式管理智慧
 
历史是前人用血汗书写的。我们对待历史,既要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又要怀着一颗珍惜之情。历史,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宝贵财富,有着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资治通鉴管理课》作者张立军先生认为,所谓历史研究的价值,无非是在翻寻历史的旧事时,从中体悟到那些对今天最有启迪的东西。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认为《资治通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每个人都或许从《资治通鉴》中寻找出不同的宝藏,张立军先生却从这一史著中发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式管理智慧。这种管理智慧,归结为三条:修己、明道、安人。
 
管己管人的管理智慧就在《资治通鉴》里。研读《资治通鉴》这部经典的过程,便是与人类伟大灵魂对话的过程,也是探寻人类文明宝藏的过程。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说,传统不是过去,而是今天对过去的理解。时代变了,对传统的理解也正在改变,每个时代都需要重新解释传统。传统并不是古代的东西,而是古代留下来的,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东西。《资治通鉴管理课》一书中,涉及大大小小人物100多位,他们要么管理别人,要么被别人管理。在管理的链条上发生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不因时间而流失,相反,则因年轮的不断轮回而显得余味悠长。这些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东西,亦即是中国式管理的基因。金克木先生认为,传统是从古时一代又一代传到现代的文化之统。这个“统”有种种形式改变,但骨子里还是传下来的“统”,而且不是传于一个人一个人的。在被史学界称为中轴的时代,两河流域的先哲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恒河流域的大仙们在思考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在黄河流域我们的先人们在思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作为一个管理者,更应该感到幸运。博大精深的中国式管理智慧主要是管人的“统”,藏在中国浩瀚的书海里。
 
历史的时光里有个清醒的自己,寻找自己就是认清自己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自己。管理的要义首先在于管人,管人的关键首先在于管己,管己的核心首先在于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主修的重要一课。管理者的个性特质不一样,有的放任狂妄,有的刚愎自用,有的怨天尤人,有的风花雪月,有的只在乎眼前,有的有诗有远方。《资治通鉴》中,既有许多善于管理自我,从而赢得人生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认不清自我,放任妄为而导致失败的教训。书中列举了以诚待人,仁爱恭谨,善于控制自我的卓茂,卓茂是一个很善于控制自我的人,他对自己很清醒,他严于律己,敬畏他人,成就了一番事业。在当今各行各业的管理层都有像卓茂这样的管理者,他们清楚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在哪,对己严格,敬重他人。作者又举了自以为是,放任自我,无法无天的唐朝李义府在高宗上台后,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被权力、欲望、鲜花、掌声包围的李义府迷失了自己,最后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如李义府这样的人“给点阳光都灿烂”,自己迷失了却以为别人都是傻子,自己干着傻事却认为自己最聪明。
 
认清自己其实是很难的事。有的人聪明装糊涂,有的糊涂装聪明。管理问题千头万绪,最难的就是怎么样认清自己。对此,作者给出了做好情绪管理、做好时间管理、做好健康管理这几个答案。对此三个方面的管理,管理学家都有许多高招。比如对于情绪管理,有人打了一个形象比喻,把情绪比作我们人体的底层操作系统,把理性比作运行在这个系统上的软件,不管软件多么先进,如果底层操作系统崩溃了,任何软件都无法运行。如何做好情绪管理,关乎一个人的人生成败。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不是失败于“大意失荆州”,而是毁于“冲发一怒为红颜”带来的祸患。论情绪管理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本书里给出的解决之道,更符合当下中国读者。本书并不仅仅是在《资治通鉴》中打捞管理智慧,作者还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书中引述的一位美国教授研究的怎样计算合理运动量就非常有趣。
 
历经千年风雨洗炼的管理药方藏在历史的时光里
 
管理有许多药方,这些药方有些是治通病的,有些是治疑难杂症的。《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在于“资治”二字,对于治国之要这个大的管理课题,认为“官人、信赏、必罚”。《资治通鉴管理课》从今天管理学的多个维度,就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破解出了如何紧扣目标,如何选人用人,如何强化执行这几副主要药方。
 
人生有梦想,管理有目标。一些管理者梦想远大,目标虚广,他们擅于纸上谈兵,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做些不靠谱的事,所谓目标实际上是画饼充饥。在目标管理上,需要管理者们精心谋划,凝聚众人,突出重点,顺道而为,才能确保组织朝着既定目标前行。《资治通鉴》中树立远大目标而为之努力奋斗最终成功的例子很多。作者给大家讲述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也就是后燕之主慕容垂,从他的身上,我们也许可以感受到愿景的魅力。其一,愿景一定要远大。一如慕容垂所说的要中兴燕室、还于旧都。管理者们一旦为团队确立了类似的崇高愿景,实现管理目标相信也只是时日问题了。其二,愿景一定要始终坚守。机会从来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也是留给愿意坚持的头脑。其三,实现愿景须有正确的方式。愿景是目的,方式是手段。崇高的愿景也须有正确地手段来实现。否则,靠歪门邪道、投机取巧等不良手段所达到的目的,既为人所不齿,长远来看也会损伤团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资治通鉴》反复强调治国之道的关键在于用人,并提出了一系列选拔人才、用好人才的思想。《资治通鉴管理课》着重讲到,用人的关键在敢于不偏不倚,这是作为一名管理者必备的职业素养。当然,当下管理的对象、管理的环境、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一味地按照古人的做法去管理一方。不过,通用的药方永远不会失去药效,就如作者在书中强调的“孝”字,是虽越千年而永不改变的一个选人的因素。“孝”字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是不可缺失的一个字眼,在选人用人上也是较之西方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
 
安人哲学一直写在中国历史的主脉里,我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回首,去感知那永恒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管理的核心内容有千万条,归纳到一点就是如何修己安人这一条。在管理这个复杂的链条上,修己是为了安人,其安人之法就是如何使各个链条的节点一环扣一环,让“管”和“理”相互支撑,相互作用。
 
如何使复杂的管理系统和谐高效运作,考验着一个富有智慧的管理者的心智和技能。在《资治通鉴管理课》中,作者指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做到四点:第一,说到必须做到。管理者最忌的是朝令夕改。所谓说到做到,实际上就是信守大家共同的约定,绝不食言。在《资治通鉴》中记述了商鞅的故事,有人如约将木杆拿到北门,商鞅马上兑现承诺。商鞅贵为丞相,虽有千种理由和权力不兑现约定,但商鞅没有这样做,而是以一颗平常而真诚的心,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第二,必须让失信者付出代价。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仍存在许多不讲诚信之人,失信者以比较小的失信成本获取较大的利益,如果不让失信者付出代价,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商鞅在对其严惩不贷的背后,无论是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违反了,就要付出代价。第三,要认清坚守诚信的核心要义。诚信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契约精神,是大家为了达到共同目的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第四,只有正道的诚信才值得坚守。中国人有很重的家国情怀,在国与家之间,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在自身安危与正义公平之间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敬之人。公叔座和商鞅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符合正义正道的诚信才值得坚守。
 
既做一个历史的挖矿者,又做一个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本该做好的事情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张子烨,他是张立军先生的儿子,目前就读于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他自幼酷爱历史文化,在读初中时就熟读了《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原著,他是在传统文化中滋养成长的。我们高兴地看到,像张子烨这样的青年,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怀着虔诚的敬畏之心,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张子烨认为,历史事件背后的推手是管理,而影响管理的就是智慧。张子烨知行合一,他在学校,与来自世界五湖四海的的朋友,沟通交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他在这个国际大家庭里,不断地学习西方哲学、政治学及管理理论。应当说,《资治通鉴管理课》有了张子烨的加入,拓展了这本书的宽度和广度。本书区别于其他解读《资治通鉴》的最大不同就是张立军先生是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而著,而张子烨又用中外不同的维度来解读管理的故事,使这本书有了更新的视角。
 
历史是一座富矿,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打磨。历史,更需要今天的我们去创造、积淀,需要我们用心不断体会这个智慧世界。既做一个历史的挖矿者,又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既做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又做一个开放包容的行动者,这应是我们对待历史传统文化的态度。
 
“撑一支长篙,继续向那青草更青处漫溯”。这是这本书作者的心愿,也应是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应该做好的事情。
 
(《资治通鉴管理课》,张立军、张子烨著,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2020年1月第1版)
话题:



0

推荐

肖伟才

肖伟才

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国有企业高级经济师,一位钟情于经济社会现象的背后逻辑寻找者。曾任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著有《是什么让我们不能沉默》。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4篇